今年大部分蔬菜一改往年初冬的嬌貴,呈現出價格延續下跌的走勢。數據顯示,11月以來,蔬菜價格普遍低于去年同期。蔬菜生產規模擴大,產量增加,是蔬菜價格下降的主因。
在農產品當中,蔬菜的價格往往最容易受到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影響。而每年秋冬之交,又會成為蔬菜價格回升的拐點。但記者了解到,眼下全國各省市蔬菜批發市場,大蔥、蘿卜、白菜、土豆、紅薯等這樣的應季大宗蔬菜,卻沒有出現供銷兩旺的熱鬧局面。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面對不同尋常的蔬菜市場,菜農又該如何應對?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進入11月,天氣轉涼,秋菜和冬儲菜進入傳統上市期,供應總量持續增加。
記者走訪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了解到,大白菜、白蘿卜、大蔥、土豆、洋蔥、辣椒等大棚菜、耐儲菜和部分葉類菜,一改往年初冬的嬌貴,呈現出價格延續下跌的走勢。對于近期的蔬菜價格,卓創蔬菜市場分析師賀坦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賀坦:“11月份之后秋菜進入大規模上市期,由于供應比較充足,今年蔬菜價格普遍低于去年同期。以土豆、白菜為例,甘肅、陜西等產地土豆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30%-40%,山東泰安白菜價格僅0.12元/斤,較去年同期跌幅達57.1%。而蘿卜、菜花、辣椒等其他蔬菜的價格同比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可以說今年的秋菜價格普遍都比較低。”
根據往年蔬菜價格季節性波動規律,隨著天氣變冷,菜價會逐漸升高,而今年卻顯得有些不同尋常。具體是什么原因呢?來自山西太原河西批發市場的李朋輝,從全國收購各地蔬菜,再把它們輸送到省內的各大農貿市場。做了多年蔬菜批發集散生意的李師傅告訴記者,今年蔬菜上市時間較為集中,因此價格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