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人口紅利拐點到來和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使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顯得尤為迫切。目前,1.6億農民工沒有獲得城鎮戶籍,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完全、就業不穩定、整體勞動參與率不高。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使農村人口進城速度加快,顯著提高勞動力供給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同等發展階段的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勞動力比重仍偏高,繼續向外轉移還有潛力可挖。
地方率先破局
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是5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人的城鎮化,研究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居住證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改革開放以來,在勞動力流動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由于戶籍制度制約,一些轉移勞動力及其家庭未能成為永久的城市住戶,這一定程度上導致“未富先老”局面提前到來。
地方改革已經率先破局。近年來,多地陸續出臺戶籍改革措施,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放寬落戶限制。廣州市公安局5月宣布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更換統一的廣州居民戶口簿工作,這一工作將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劃分,統一登記為“廣州市居民戶口”。
蘭州市同月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將城鎮、農村居民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蘭州市119萬農戶將享受城市戶口附帶的社會福利以及社會保障。在蘭州市行政區劃范圍內有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滿兩年,擁有合法固定住所(所有權房屋),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上海、深圳、杭州、廣州等地相繼出臺了居住證制度,讓非戶籍人口權益得到保障,使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應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