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女童早已不是政府“一家包辦”的事情。
在加拿大和美國,不少社團和政府機構,對涉及與未成年人接觸機會(例如學校、幼兒園、少年活動中心等)的崗位都提出了防性侵的要求。在就職前,求職者通常要到警局完成個人“犯罪記錄”調查報告程序,同時,單位出具的申請表會注明工作職責是否會接觸未成年孩子等。單位接收到調查結果證明后,才可以正式聘請。
我國香港地區也實行了“性罪行定罪記錄查核”制度。如果求職者需要從事照顧兒童或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雇主可以向警察總部申請了解“是否曾犯性罪行”。
柯倩婷則認為,與其封閉女生寢室,不如從學生的性教育入手,并且輔之以對校園安全環境的建設,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等等。同時,從立法層面,嚴懲性侵害者。
近日,由國內百名女記者聯合發起的“女童保護”公益項目就首先選擇到鄉村學校開展“防性侵”教育課程。9月4日,女童“防性侵”第一課已在云南大理漾濞縣雙澗九年制學校開始試講,并發放防性侵的宣傳頁。
課程主題是“愛護我們的身體”。課程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身體,主要講哪些隱私部位不能隨便讓人碰,第二部分是識別和防范性侵,第三部分是遭遇性侵怎么辦。
孫雪梅就是“第一課”的授課志愿者之一。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孩子們很害羞。志愿者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人,問他們:“哪些隱私部位不能碰?”有的學生就偷偷笑。有學生站起來回答“胸部不能隨便摸”的時候,也有學生哄笑。
這一課程剛開始就受到了社會各方的爭議。焦點在于:公益組織是否具備專業素質、對學生講授性知識是否恰當?有研究者坦言,目前已經發現國內外一些防性侵教程存在誤區。比如主張女孩“遇到侵犯一定要大喊、反抗”,就存在問題。“這樣一刀切的引導,也可能會反而導致危險升級,犯罪者可能殺害孩子。因此我們還是要告訴女童,分情況對待。當遭遇生命威脅,無法反抗時,保住你的生命最重要。”
四部門下發的《意見》中也已提出,婦聯組織要將預防性侵犯教育,列為女童尤其是農村留守流動女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重點內容。這就涉及監護人制度的完善。譚晶晶認為,對于留守兒童監護問題的規定,應該進一步細化。“一般來說,留守兒童都是交由老人監護,而有些老人連自己都無法照顧。應該要求把留守兒童留給有監護能力的人。”譚晶晶說。
呂孝權提出,宏觀上來說,應該建立一種“以國家監護為核心,以社會監護和家庭監護共同參與的監護制度”。具體來說,“比如生在父母酗酒、吸毒、犯罪這種存在高風險的家庭,是不是要適當考慮建立一種臨時監護的制度”。
孫雪梅告訴記者,“女童保護”公益項目一方面正由反家庭暴力、教育學、心理學、性教育等方面的學者及一線教師組成專家顧問團,完善教案。另一方面將繼續在全國各地開展教學宣講,提高孩子們的防范意識。“我們的目標,是每個鄉村女童都能上一節防性侵課。”
“科學做好預防性侵犯教育,應加強女童的自我保護意識。”要做到四部門《意見》中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