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過去的城鎮化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張占斌:除了比較受關注的一些地方過度投資熱衷于“造城”以外,還包括有的地方債務風險過大、特大城市人口過于聚集、一些地方農民“被上樓”等問題;有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只顧“面子”不顧“里子”,只重視“地上”不重視“地下”等。
倪鵬飛:過度聚集的問題、過快增長的問題、失衡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確都有,但也有一些客觀背景。在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國這樣一個疆域大國、人口大國,資源分布極端不均的環境下,我們推進城鎮化,既有有利條件也有不利因素。不利因素引發的問題就包括這些。
記者:剛才也談到,傳統的城鎮化路徑產生了一些問題,所以從中央到地方才不斷強調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注重城鎮化的質量。那這個“新型”究竟應該新在哪些方面?
張占斌:我對這個專門做過一些總結。新型城鎮化應該包括六個方面的新。
第一個是要以人為核心,或者以人為本;
第二個是新的重點,要釋放改革的紅利,如果沒有推動戶籍改革,推動土地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障的改革,包括行政體制,區劃,投融資,金融、財政各方面的改革,可能城鎮化還是會按老路走;
第三是要有新的理念,就是包容性發展,城鎮化不是先進城人的城鎮化,應該是全體13億人民的城鎮化,這需要打破長期以來留存的城鄉二元的體系結構,通過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保障房的建設,包括棚戶區的改造建設,使13億人民分享城鎮化成果;
第四個新是新的方式,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和城鎮化捆在一起;
第五是新的實現路徑,要工業化、信息化、農業化、現代化協調推進;
第六個,一定要和我們的國家的主題功能區戰略協調,城鎮化的發展應該是和一些政策吻合的。如果不吻合,破壞了國家的戰略大局,是不行的。
倪鵬飛:我認為政策著眼點應該強調農民轉市民,尤其是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保障和長期穩定的就業結合在一起。
城鎮化就兩個層面:一個是化人——人的城鎮化;一個是化地——土地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中,最先決的條件就是就業,這要由工業化來帶動;要根本實現人的城鎮化必須有教育來支撐,只有人有了一技之長,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實現人的發展。未來城鎮化的重點和主線應當是保障6億存量和未來增量農民工享受同城市戶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務。